土桥,洛阳市老城区的一个农村社区。春节前夕,得知地处“牡丹花都”一隅的土桥,以培育反季节催花牡丹见长,寒冬腊月里“催花经济”甚是火热,记者遂前往一观。
采访并不顺当,无他,花农、干部、主播都太忙,顾不上搭话。
上午,得知土桥“当家人”——社区书记卫建华在距离村庄20多公里的一处牡丹种植基地,记者连忙奔赴那里,谁知扑了空,他帮村民运输盆栽牡丹,已急匆匆去了别处。
下午三点,终于在社区办公室“堵”住卫建华,话头刚起,他的手机响个不停,有托他介绍花农买花的,有寻他打听花市行情的……最奇的是,还有找他要包装纸箱的。
原来,一位村播在直播间卖出几十盆牡丹,但包装纸箱早已耗尽,正值销售旺季,邻里亲朋都没有多余的纸箱。为了当天尽快发货,只能向社区书记求助。
卫建华听完电话,连忙联系自家兄弟卫建学,他家日常就批发纸箱,却被告知纸箱早已卖完,需连夜从外地调货。
放下电话,略微思索,卫建华想起催花大户李风枝上午刚拉回一大车纸箱,就赶紧联系,又被告知早已瓜分干净。
无奈之下,再找另一种植户说情,终于“挤出”十来个纸箱给求助村播应急。
“销售旺季,家家都储备纸箱,这几天发货量太大,就不够使了。”卫建华说,土桥社区有30多年的催花牡丹培育史,1200余户村民几乎家家有人种牡丹、卖牡丹。进入腊月,正是年宵花上市的好时节,牡丹颇受欢迎。今年,土桥社区26万余盆催花牡丹供不应求。
顺着卫建华的指引,记者观察到,村道两侧的大小地块、房前屋后的犄角旮旯,处处都是催花大棚,直播的、搬花的、打包的、运输的……人催花、花催人,好不热闹。
在村头一处种植基地,一对年轻姐妹在大棚内直播了10个小时,中午只简单吃了口泡面,嗓子虽已明显沙哑,带起货来不降声调。
“今天卖了100多盆牡丹,货值2万多元,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有。”妹妹赵静楠告诉记者,腊月中下旬的十多天是销售黄金窗口,朝五晚十二,全家人都在拼命干。
“乡村要振兴,还得靠产业,一亩催花棚,2000盆牡丹,一年能挣十多万元,村里人不用外出务工。”卫建华指着花棚墙角堆放的泡面箱补充道,“不光主播这么拼,其他工人也都吃泡面,抓紧时间加油干。”
“催花虽忙,心里敞亮。”卫建华和花农们早已习惯了春节前“赶急活”,带记者兜兜转转的工夫,他还折返办公室接引了一波客户。
在土桥村口,大大小小七八辆快递运输车轮流装货,细看快递单上的收货地址,省内省外、沿海内陆,哪的都有。“一天发货四五千盆,九米六、十七米的货车各需四五辆。”顺丰快递现场负责人屈冰哲说,农历小年前后是高峰期,20多个快递员要从上午九点忙到次日凌晨。
紧邻快递点,57岁的花农李学坤神色悠然,记者好奇搭话,他家的3000盆牡丹早早卖完,问及收入,“还没细算,反正能攒个养老钱。”
土桥村口,立有一处牌坊,上有一副楹联——“得天独厚无双地,中国牡丹第一村”。乍一看,口气挺大,再细思,也有道理。
洛阳是中国牡丹的原生地之一,已有1500多年的牡丹栽培史,素有“牡丹花都”美誉,欧阳修名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广为流传。土桥所属的邙山街道被誉为“牡丹之乡”,正处于洛阳传统牡丹种植带上。
问及楹联,卫建华思索片刻:“‘无双地’是前人给的,‘第一村’靠后人来挣。”话毕,他又匆忙而去,大概又要去忙“催花”事宜。
夜色降临,村口的快递集散场上灯火通明,就在这样的昼夜轮转中,洛阳65万盆催花牡丹发往千家万户,为蛇年春节增添光彩。(记者韩朝阳 李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