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普·索恩:在黑洞与时空中穿行的科学诗人

2024-12-25 10:10:06 来源: 《环球》杂志

 

2017年12月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2017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基普•索恩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出席新闻发布会

文/《环球》杂志记者 郭爽

编辑/刘娟娟

  11月初,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荣誉教授基普·索恩做客成都,参加这里举行的2024腾讯科学WE大会,与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教授、导演郭帆以及青年科学爱好者们漫谈科学与艺术。索恩预测:“到2030年代或2050年代,我们也许会迎来新的转折点——发现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并从中获取有关宇宙诞生和量子引力的信息。”

  回想在美国工作时每次路过索恩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公室,《环球》杂志记者都会在门口驻足。那里挂着一块牌子,记录着索恩与霍金的赌局。那不仅仅是科学家之间的游戏,更是他们面对人类未解之谜时挑战已知探索未知的态度和勇气。

  索恩的一生,就像一首关于时空的诗歌。他用数学公式与科学实验为语言,探索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宇宙边界。从黑洞到引力波,从虫洞到时间旅行,从诺贝尔奖得主到对科幻作品的科学普及,索恩的研究不仅改变了物理学的进程,也改变了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

  索恩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不仅是推导定理和验证实验,还是关于猜想、争论和超越现有知识的过程;科学不只是抽象的数据、方程、理论和实验,它还关乎好奇心、坚持和突破。正是这些科学精神,让索恩成为了物理学界的传奇人物。  2017年,索恩、韦斯和巴里什因引力波的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执着少年——对宇宙结构的无限好奇

  索恩1940年出生在美国犹他州洛根市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学者,家里摆满了书,而他从小便喜欢阅读,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书籍。童年时期的索恩常常仰望夜空,思考“宇宙之外是什么”和“时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这些兴趣并没有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消散,反而随着他对数学的理解而加深,变得更具体和执着。

  1962年,索恩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带着对宇宙结构的无限好奇,他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在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的指导下继续深造。惠勒曾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密切合作,是广义相对论的坚定支持者。在普林斯顿的日子里,索恩专注于广义相对论中的黑洞和引力波研究,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上世纪6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系教学楼内寂静的夜晚,年轻学者索恩常在办公桌前研究关于黑洞和时空奇点的复杂方程。他眼前的宇宙,不是夜空中明亮的星星,而是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网格,它们在巨大天体的作用下被扭曲、伸展,甚至崩溃。对许多人来说,这些概念难以理解,但对索恩而言,这一切则是揭开宇宙奥秘,尤其是揭开黑洞、引力波和时空结构奥秘的关键。

  正是那些夜晚,让索恩的科学旅程与这些神秘天体紧密相连。他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最终帮助人类“听到了宇宙深处的引力波”。

科学“赌局”——推动黑洞和时空奇点探索

  索恩在1970年代迎来一个重大转折点,他与来自英国的天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和科学上的对手。两人都对黑洞充满兴趣,但也经常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

  索恩坚信爱因斯坦的原始理论,即引力波确实存在并且能够被观测。他与其他科学家,比如霍金等人一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继续研究黑洞、引力波和宇宙中的极端现象。索恩认为,黑洞的并合、超新星爆发等天文事件所产生的引力波,可以通过精密的仪器检测到。这些天体事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使时空波动,从而发出“引力波信号”。

2016年2月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显示屏展现出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图像,基普•索恩站在显示屏前

  在这种背景下,索恩和霍金展开了一场著名的科学赌局——关于黑洞的存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宇宙中的引力波传播。霍金原本认为黑洞不会完全蒸发,而索恩坚持相信根据霍金辐射理论(该理论猜测,由于各种涉及量子物理学和万有引力的因素,黑洞会从它们的表面散发出辐射),黑洞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霍金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与索恩打赌,赌注是一份百科全书的订阅。

  事实上,索恩和霍金之间最著名的赌局是关于“裸奇点”存在的争论。1974年,霍金与索恩及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尔打了一场著名的赌局。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奇点是时空弯曲到无限大的区域,而在一般情况下,奇点被“事件视界”包裹着,外界无法观测到奇点。然而,裸奇点则意味着奇点不被事件视界遮挡,能够直接暴露于宇宙中。霍金相信,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称其违反了“宇宙审查假说”,坚称裸奇点不存在。而索恩认为,在某些极端条件下,裸奇点是有可能存在的。赌局的结果目前仍然悬而未决,但这一学术争论极大推动了物理学家对时空奇点和黑洞的深入研究,也凸显着科学家在探索极端物理现象方面的开拓精神。

“听”到引力波——为观察宇宙打开全新窗口

  索恩迄今为止科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刻,莫过于他在引力波探测领域的重大突破。

  1970年代末,索恩将目光转向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另一项未解之谜——引力波。引力波是由大质量天体的运动引起的时空涟漪,但由于信号极其微弱,科学家们长期无法直接探测到它们。尽管这一预言在理论上成立,但引力波是否真的存在、它能否被探测到,是物理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

  索恩坚信引力波存在,并且有望在未来通过精密的仪器进行探测。1990年代,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雷纳·韦斯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巴里·巴里什联手发起了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这个耗资数亿美元、动员全球数百名科学家的项目,旨在利用极其精确的激光干涉技术,探测到来自遥远宇宙的引力波信号。

  然而,LIGO项目并非一帆风顺。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为探测灵敏度和技术障碍而苦苦奋斗。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内部的技术难题,索恩始终保持着信心。2015年,LIGO终于取得了突破:9月14日,两个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信号首次被探测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听见”宇宙深处的声音。

  因引力波的发现,2017年,索恩、韦斯和巴里什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称他们的发现“为人类观察宇宙打开了全新的窗口”。引力波的成功探测,不仅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时代。

持续探索——打破时空界限的先锋

  尽管已经年过八旬,索恩的科学探索依然没有停止。无论是在黑洞、引力波还是虫洞领域,他始终站在物理学的前沿,推动着人类对宇宙最深处的理解。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科学的进程,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他的传奇,不仅属于过去的发现,更属于未来的可能。他相信,未来引力波探测技术将更加成熟,人类将能够探测到更多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包括中子星并合、超新星爆发,甚至宇宙大爆炸的残留引力波。

  除了黑洞与引力波,索恩还提出了许多大胆的科学猜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对虫洞的研究。虫洞,即时空中的隧道,是广义相对论的另一种预测,这种假设让人类可以通过它们实现“时空旅行”,从宇宙的一个地方瞬间到达另一个地方。索恩是最早一批严肃对待虫洞可能性的科学家之一,尤其是他对虫洞作为时间旅行工具的研究。

  索恩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甚至用他的研究帮助朋友、著名科幻作家卡尔·萨根为小说《接触》中的时间旅行部分提供科学依据。萨根为《接触》构思了一个关于外星人和人类通过虫洞进行交流的故事,但他不确定这种设想是否具有科学依据,于是向索恩求助。索恩为小说提供了基于物理学的模型,使得虫洞不仅看似合理,而且被大众广泛接受为可能的科学概念。

  这种对科幻与科学的交融使索恩成为了打破时空界限的先锋。他的虫洞研究不仅是理论物理学的重要成果,也为未来探索时空旅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目前尚无实际实验支持虫洞的存在,但索恩相信,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能量形式,或许有一天人类真的能通过虫洞穿越宇宙。

热衷科普——推动科学与大众文化结合

  “科学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旅程,”索恩曾说,“我们探索得越多,发现的未知就越多,而这些未知将激励下一代继续前行。”

  除了在学术界的成就,索恩还以独特的方式将复杂的物理学理论带入大众文化。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教育者。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荣誉教授,培养着下一代的科学家。他深知,科学的未来在于年轻人,在于那些怀抱好奇心和梦想的年轻科学家。通过LIGO项目、学术讲座和公开演讲,索恩始终致力于激发人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尤其是在宇宙学、引力波和时空领域。

2024年11月3日,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荣誉教授、

电影《星际穿越》科学顾问和执行制片人基普•索恩在分享关于时空旅行的科研突破 

  2014年,索恩作为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帮助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一部关于宇宙旅行的电影打造成科学与幻想的完美结合。《星际穿越》中的虫洞、黑洞“卡冈图雅”的视觉效果,都是基于索恩的计算和物理模型。为确保影片中科学理论的准确性,索恩设计了详细的方程,甚至编写了新的计算程序,用以生成黑洞的视觉效果。影片中的黑洞形象不仅震憾了观众,还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索恩对科幻电影的参与,不仅展示了他对科普的热情,也表明他希望通过娱乐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理解物理学的奥秘。通过《星际穿越》,索恩成功地将时间膨胀、虫洞等复杂的科学概念引入大众视野,激发了无数人对宇宙奥秘的兴趣。诺兰曾表示:“没有基普,这部电影根本不可能实现。”

  索恩的故事是科学探索最真实的写照:充满了疑问、挑战、失败与成功,但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他成为物理学界的一位伟大先驱。随着引力波天文学的发展、虫洞理论的推进以及量子引力的探索,索恩的旅程依然在继续,而他的贡献,将深刻影响物理学的未来。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