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村里来了“文化特派员”-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1/26 21:28:01
来源:新华网

新春走基层丨村里来了“文化特派员”

字体:

  新华社杭州1月26日电(记者商意盈、许舜达)除夕前夕,记者沿着盘山公路驱车来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的松庄村,青山为幕、溪水淙淙,就连空气也比城市里清新了几分。“你们来啦!”随着一声热情的招呼,孙培出现在记者面前,笑意盈盈。

  孙培是上海人,2017年来松庄村旅行时,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村吸引住了,后来开设了“桃野”民宿。因为有文化专长也有热情,孙培被聘为丽水市“文化特派员”,这之后她的干劲儿更足了。“一年365天,我有300多天时间待在村里,现在反而回上海像是出差。”孙培说。

  丽水市“文化特派员”孙培(左)与松庄村村民叶金娟的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文化特派员”是浙江省2024年推出的一项创新制度,旨在组织各界拥有文化特长的人员,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松阳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域之一,100多座结构完整、风格各异的传统村落交叠在崇山峻岭中。站在有近600年历史的松庄村竹林坡上眺望,黄土夯墙的民居依山势散落在古道旁、溪水边,古朴中别有风韵,好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

  俯瞰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新华社发

  但2016年以前,这里却多是年久失修的空房子,没有配套设施,也渐渐少了人烟。通过修缮和设计,孙培让这些老屋成了别具风格的民宿。得益于当年开展的“拯救老屋行动”,松阳县被确定为该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松庄村的老屋和道路也得到了改善。这里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和见山见水见星斗的自然景观,逐渐吸引来了游客。

  孙培开始思考,该怎么样让得到保护后的老屋重新“活起来”,怎么样让逐渐“空心化”的村庄重新热闹起来,怎么样在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滋润人心?

  文化,是关键。

  往日里的松庄,多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不善言辞的他们往往通过给孙培塞几个刚摘下的桃子、递一把刚采来的豆角,来表示善意和热情。这也让孙培萌生了想法,何不让老人用他们最熟悉的瓜果蔬菜来进行艺术表达?

  菜心、青椒、土豆横切,蘸上多彩的颜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始拓印。粗砺的画作,却扑面而来泥土的芬芳。这些拓画又衍生成文创产品,每卖出一件,村民就可以得到分红。而在艺术的滋润下,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多了,面对游客的神情也自信起来。

  76岁的叶金娟,头发花白、扎着两根麻花辫,大家亲切地叫她“辫子奶奶”。不识字的她是拓印画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从一开始的“做不来呦”到后来的“真好玩歪”,“辫子奶奶”在创作中找到了生活的新鲜感。不久前,孙培带她坐着高铁去了上海参加市集活动,她编的小扫帚摆件被一抢而空。

  “辫子奶奶”叶金娟向记者展示她创作的拓印画。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开展艺术家驻留计划、山谷赶集活动,打造山民剧场、编织美术馆……孙培团队一方面挖掘当地的编织等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入和山野相融的艺术形式。她希望能让更多村里的老人看看世界,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

  何秀花是被孙培吸引来的“80后”设计师之一。漫山遍野的白茶花、青菜上的甲虫、溪水里的石斑鱼都成了她创作的灵感和主题。“这些都是松庄赋予我的,而我能带给这里的,或许是艺术化的记录,又或许是一种感受生活的方式。”她说。

  定居松庄村的“80后”设计师何秀花在进行白茶花主题的粘土创作。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孙培说,游客不仅是来看乡村,更是来感受乡愁,寻找内心深处的一种静谧和寄托。而让她感到欣喜的是,有的外地游客和她一样来了就不走了,有的当地年轻人也返乡回来了。

  走在松庄村小溪旁,村民们正在清洗八仙桌、五斗橱,杀鸡、杀鹅,准备过年。而回村创业的“90后”叶海波则早早写好了春联,上面写着“春祺夏安日日甜,秋绥冬宁岁岁年”。(视频记者:许舜达、刘铭翔)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