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0月份于千叶县举行的日本高新技术博览会上,日本松下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搭载AI摄像头的冰箱。新华社记者 钱 铮摄
近年来,日本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积极探索,在制造业、农业、教育等诸多领域都涌现出一些创新案例。但整体而言,日本社会对AI科技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在全面拥抱AI时代之前,日本社会的当务之急是更加大胆地踏进信息化时代。
2016年,日本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社会5.0”愿景,明确要通过人工智能(AI)、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全面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构建一个人类与技术和谐共存的超智能社会。如今,日本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未来仍有较大潜力。
在制造业领域,日本利用AI科技助力质量检测与生产优化。为提升车辆质检精准度,避免误差和过度检测,日本汽车企业运用了搭载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外观和图像检测系统。这种系统通过颜色强度使差异可视化,能够将质检误差率从32%降低到0%,过度检测率从35%降低到8%。依托这一技术,车企能够实现检验人员数量减半,不仅节约了成本,更是提高了运营效率。而在自动驾驶传感器所用的半导体激光设备检测工序中,日本制造商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将此前的目视检查变成系统筛查,过去50万件商品需要6名工作人员工作10天才能完成,如今同样的工作量,工作时长可以削减40%。从AI技术在制造业质检工序中的应用看,以往劳动密集型的业务朝自动化方向转变,既减轻了员工负担,又提高了利润,最重要的是极大程度提高了质检的精准度,可谓一举多得。事实上,人工智能辅助质量检测工作不仅可以用于汽车、半导体设备等高端领域,在预制食品中使用的分割蔬菜检测过程,也有企业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使整个流程更加卫生、安全、高效。
AI科技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质量检测,还能使整个生产流程更加科学有序。日本兵库县的一家酿造企业此前通过产品出库情况确定生产计划,然而此种估算方式造成的误差较大,会导致库存过剩或短缺。此外,由于运输地点分散,产品种类、数量众多,按出库情况估算还会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后,生产计划通过模型预测的形式实现,较传统方式更为精准高效,今后该企业还计划将其运用在原料估算领域。日本一家工程公司则将AI技术用于工程进度和可行性评估,该技术在设计阶段即可通过3D CAD模型检测可能出现进度延迟的部分,帮助识别检测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切实提升生产力和安全性。相比之下,传统评估模式则完全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作为判断依据,其全面性、精准性难以保障,也往往需要更高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在农业领域,日本企业也在积极探索AI科技和物联网的联合使用。日本部分农业企业正在试验具备AI和物联网技术的新一代温室园艺系统。据称,该系统可以根据农户需求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参数设置,监测温湿度变化,并预测农作物的收获时间和产量,还可以远程控制采集等。未来这一系统有望“并联”成为农业操控平台,通过云端系统集中管理多个温室的农作物种植生产,大规模提升作物生产效率,促进本地能源、农业经济循环发展。
在教育领域,日本企业也在广泛尝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部分教育集团在其学习能力诊断系统中运用AI技术,以提升评估效率。传统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估通过卷面考试完成,每个科目都要占用数小时时间。而在AI技术加持下,学生仅需花费十分之一的时间,在平板电脑上完成AI设计的多项选择题测试,即可直观获得关于学习薄弱环节的评估。该系统还能根据评估结果自动给出针对性建议,推荐相关课程。
虽然部分日本企业正在努力将AI科技应用于自身业务升级,但整体而言日本社会对AI科技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日本总务省发布的2024年版《信息通信白皮书》显示,日本个人对生成式AI的使用率仅为9.1%,显著低于中国的56.3%和美国的46.3%。“不知道如何使用”和“生活中不需要”成为日本民众不使用AI的最主要原因。而企业层面也并不乐观。日本企业对于生成式AI的使用率仅为46.8%,尚未过半,远低于中国的84.4%和美国的84.7%。分析认为,日本当前少子老龄化进程加速,老龄人口比重大,社会对新技术接受程度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对AI科技使用需求低也不足为奇。此外,少子化也给日本带来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AI领域的人才培养速度、师资规模均难以完全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复合型人才存在缺口,这也将成为日本AI科技发展的又一大阻碍。最后,日本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尚未形成对AI科技的大规模需求,日本社会仍保留着现金支付、邮递信件、线下缴费、招手打车等传统习惯,各类证照系统也尚未形成互联互通,也许在全面拥抱AI时代之前,日本社会的当务之急是更加大胆地踏进信息化时代。这也恰恰说明,日本未来在AI科技应用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值得进一步关注。( 陈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