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桥和消失的马
威尼斯城市拼图
夜幕下的里亚托桥。新华社资料图
聂梦兮
深入地中海内部的亚平宁半岛形似一只长靴,靴子筒位于北方的阿尔卑斯山,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接壤;靴子尖则指向突尼斯、马耳他、利比亚和希腊,直至地中海腹地,将其划为两半。狭长的亚得里亚海位于半岛东边,曾是威尼斯帝国的心脏,因而威尼斯也被称作“海洋之国”。
亚得里亚海虽然浩瀚无边,但和其他地中海海域相比还是较为封闭,显得鹤立鸡群。正是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在1000余年的历史上,当其他欧洲国家和地区不断遭遇外来威胁时,威尼斯凭借浩瀚的泻湖和湍急的亚得里亚海,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在威尼斯,没有汽车,没有公交,没有地铁,人们出行全靠船和步行。威尼斯的桥数量众多,几乎每走上百余米,就有一座拱桥。如此一来,老人们劝诫年轻人的口头禅也变成了: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
四大名桥
威尼斯的外形酷似一条胖鱼,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横穿南北不到3公里。在这条胖鱼的身体里,有多达400余座桥梁,其中72座是私家桥;300座石桥,60座铁桥以及57座木桥,还有一些年久失修的桥不在这个数据内。这些数量庞大的各式桥梁宛如鱼体内纵横密布的骨架,每一条大街小巷奔流不息的海水就是生生不息的血液。
威尼斯城建立在威尼斯泻湖的浅滩上,大运河从中呈“S”形飘逸地穿过。如果要评选威尼斯影响力最大的桥梁,从400余座桥中脱颖而出的,便是横跨大运河的四座名桥:里亚托桥、学院桥、赤足桥、宪法桥。
四座明星桥中,里亚托桥是最年长的一座。为了便捷地穿越大运河,威尼斯建筑师尼科尔·巴拉蒂耶里在12世纪建造了里亚托桥的前身,当时被称为“Ouartarolo”或“della moneta”,意思是在建造这座桥之前,乘坐渡船通过必须支付过桥费。
几十年后,人们在桥墩上建造了一座木桥,但不久后被威尼斯革命者巴加蒙特·铁波罗切的舰队摧毁了。这个大桥真是命运多舛,重建后的桥再次被聚集在桥上的人群压垮。当时,桥的两侧用砖砌成,与里亚托的市场融为一体,因此被命名为“里亚托桥”。
16世纪时,饱经沧桑的里亚托桥再次倒塌,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建造牢固的石桥。最棘手的问题无疑是如何让大型船只从拱桥下方通过。这些来来往往的船只载着东方的奇珍异宝,并停靠在就近的仓库储存。
米开朗基罗也提出了建桥方案,但因为耗资巨大被否决。还没来得及动工,威尼斯便暴发了一场大瘟疫,里亚托桥在设计了60年后才开始施工。
歌德在1786年访问威尼斯时这样写道:
“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大运河,以及由白色大理石组成的主桥——里亚托桥。从桥顶俯瞰,景色美不胜收;人们可以看到运河上布满了从大陆运来生活必需品的船只,这些船只大多在这里停靠和卸货,船与船之间则是一队队的贡多拉(威尼斯尖舟);尤其因为今天是圣米迦勒节,似乎连鱼儿们都出来凑热闹了。”
学院桥是大运河上建造的第二座桥。从15世纪起,人们就开始考虑在大运河上建造一座新桥的可能性,但直到奥地利统治威尼斯的最后时期(1848年至1866年)才开始着手建造新桥。大运河把威尼斯分成两半,要是不坐船,得绕上一大圈才能走到里亚托桥过河呢。
1854年11月20日,学院桥落成,然而仅过了半个世纪,这座桥就出现了严重的腐蚀迹象。因此在1932年,又举行了一次建造新桥的竞赛。次年,木桥建成。
威尼斯是一座海上之城,雨季、涨水季占据了全年的三分之一,潮湿得就像浸泡在鱼缸里。木质结构的建筑比较容易腐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学院桥虽然还是木头的,但其实早就脱胎换骨,装上了铁拱门,以便更好地支撑。为了保持桥梁的整体外观和延续过去的美学特征,这些金属部分用木材进行外部覆盖。此外,扶手也做成了无法悬挂爱情锁的样式。
如果你是乘坐火车到达威尼斯,那么赤足桥将会是你看到的第一座桥——也是威尼斯横跨大运河的四座桥梁之一。赤足桥桥身轻盈,由乳白色伊斯特拉石块砌成,因为靠近圣卢西亚火车站,也被称为铁路桥。
宪法桥连接的是圣塔露西车站和罗马广场,四大名桥中,它最年轻——直到2008年9月才竣工开放。这是一座拱桥,一个大的中央拱和两个侧拱,两个低拱。与前三大名桥相比,宪法桥显得更为现代。为此,宪法桥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认为它与威尼斯的古典传统格格不入。不过,在我看来,一座城市应该是多元的,桥亦如此。
打卡清单中的小桥
其实,四座名桥之外,还有一些小桥,常常占据各地游客的打卡清单,比如叹息桥、稻草桥和乳头桥。这些小桥常年游人如织。
叹息桥连接着威尼斯的监狱和法院。早年,被判处死刑的囚犯,总是在黄昏时分,从监狱押往刑场,而必经之地便是叹息桥。可以想象,一个死囚犯步态缓慢,一步一回头地走过叹息桥。他最后一次看到大海和夕阳,长叹一声,再也回不来了。
英国诗人拜伦在1812年至1818年写过一部名为《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浪漫主义长诗。我猜想,他一定是在某个飘着珍珠灰的威尼斯的冬季早晨,在潮湿的底层小客厅,端着一小杯浓缩咖啡,看着过往的小船掀起浪花溅到窗户上。继而,伴着忽冷忽热的暖气片,用露水熄灭了雪茄,娓娓写下叹息桥:
我正站在威尼斯的叹息桥上面;
一边是宫殿,而另一边却是牢房。
举目看去,建筑物从水波中升起,
就像魔术师挥动魔杖后变出的奇迹。
千年岁月用它阴暗的翅膀抱着我;
垂死的荣誉向着久远的过去微笑,
记得当年,多少个番邦远远地仰望,
插翅雄狮国的大理石城堡,
威尼斯,就在那儿庄严地坐镇着一百个海岛!
在当地,还有这样一个浪漫的传说:每当黄昏落日时,如果恋人们在叹息桥下亲吻了对方,就会获得天长地久的爱情。
美丽的余晖总是伴随着圣马可教堂钟声的响起,一个俊朗的男孩把贡多拉船夫推下海,把船夫远远地甩在身后,然后坐到女孩身旁,贡多拉经过叹息桥时,两人仰头惊叹这转瞬即逝的美,头顶上的云彩如同提香画笔下那么温柔、细腻,男孩深深地亲吻了女孩。这一幕来自电影《情定日落桥》中的经典桥段,完美地演绎了叹息桥的独特气质,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具艺术浪漫色彩的桥之一。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威尼斯,实际上是18世纪后的威尼斯;直到六七百年前,威尼斯还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模样。不同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石桥,那时候的桥都由一条条木头组合而成,为了方便马和骡子通行,木桥不设台阶,更像是今天的人行天桥。
13世纪前的威尼斯已经有了今天的雏形。虽然城市道路同样狭窄,但地面和当时欧洲其他城市没什么两样,都是用泥土铺成,一到下雨天和涨水季,地面就像一块块融化的巧克力,烂泥成浆。当然,贵族们总是有办法的,他们所在的街区都铺上了整整齐齐的木板和干净的稻草,以免弄脏他们高贵的鞋底。
这就是为什么帕利亚桥又称麦秆桥的原因,因为那曾是为总督和共和国政府官员们的坐骑卸载稻草的地方。
威尼斯的桥不仅是交通工具和建筑艺术,它们的繁盛或落没伴随着威尼斯这座城市的兴衰更迭。正是这些横跨数个世纪的桥,见证了威尼斯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一座汇聚东西方文明的港口城市。
两年多来,我无数次走过一座座高高低低的桥,每每惊叹于桥梁与艺术之美。桥身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木头、每一种颜料油漆料,无不为这座城市建设发光添彩。它们冷静地看见一批又一批涌入者从世界各地来到岛上,所有人带着自己的故事来到这座举世瞩目的水上之城。同样,大理石柱、花体字招牌、浮雕、石狮、光屁股的小天使、哥特式尖顶、被贝类缠满的码头柱子,被海水侵蚀的木门,无一例外,它们都是这座水城无声无息的记录者。
威尼斯和其他意大利城市一样,诞生在希腊文化的摇篮之中,但它的基因又显得与众不同而特立独行。威尼斯从发展之初似乎就刻意疏远其他意大利城邦,敏锐的目光一直坚定地锁定在东方。历任总督们懂得使用拜占庭帝国的敬语,富裕的威尼斯人家首选送自己的子女去君士坦丁堡学习;还有无数像马可·波罗这样的商业探险家们,将目的地抛向更遥远的中亚和中国。
渐行渐远的马
今天到访威尼斯的游客,只能靠双腿走过一座座桥梁,或是坐在贡多拉上探索水上之城的无穷魅力;而就在200年前,威尼斯的访客还有一个更为便捷的选择——也是绝大部分人的交通工具:马。
威尼斯迷宫般的巷道本就十分逼仄,总是人满为患,加上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人骑在马背上,更是让这座袖珍岛被挤得气喘吁吁。那时候,来到威尼斯的人们大多是为了经商,络绎不绝的马匹从港口驮着东方的宝物来到这里,每个人都渴望赚个好价钱。有时商人们急着赶路去集市,便让马儿们在狭窄的巷子里尽情撒欢,好像它们才是岛上的主人。马儿把行人挤到大运河里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直到有一天,一个卖陶瓷的商贩和他驮着货物的白马闯了大祸,把总督府的一位高官撞到河道里。就连白马也意识到自己的罪过,战战兢兢地看着自己的主人把这位官员从鱼腥味的墨绿色水中捞上岸,一个劲儿地赔罪磕头。从那以后,所有牵马前往商业街的人都得把马留在圣马可广场旁的马厩里,不能在城里的任何地方骑马。就像今天,所有到达威尼斯的汽车都必须停在罗马广场旁的停车场一样。
威尼斯商人的嗅觉比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更为灵敏,自从一声令下后,圣马可广场附近的客栈和餐馆都纷纷增设了马厩,每天的现金流水十分可观。如果你只是在马背上逗留,每匹马只需支付几块钱,兴许老板还会给一小袋马粮充饥;如果把马儿留在马厩过夜,价格翻倍。
当然,禁马条令只是为普通阶层设定,贵族、富商和教会人士的马匹或驴子依然可以在城市里趾高气昂地行走。但在某些特定地区,例如圣马可区最著名的商业干道,由于人多拥挤,禁止骑马通行。
总督的马厩,那一定是威尼斯最华丽的马厩。由于威尼斯人热衷于浮夸的造型,他们经常把自家的马染成靓丽的宝蓝色、亮晶晶的橙色、醒目的酒红色等。同样,贡多拉也没能逃脱这般花哨的命运,就像现在的人们喜欢挑选颜色绚丽的跑车一样。
威尼斯方圆不过几公里,从空中俯瞰,满眼层层叠叠的彩色屋顶、密密麻麻的水街,像水鳗一样曲折盘回。岛上稍微大点的一块空地都敢称为广场,几乎没有草地和田野。鉴于这样的特殊环境,土生土长的威尼斯人没有太多机会骑马。当地人流传下来一个笑话,据说如果人们看到有人骑术不太好,便会戏称说“他骑的一定是威尼斯风格的马”。
这就是属于威尼斯的城市拼图:118个岛屿,不到50000名常住民,以及400余座桥梁,还有曾经横冲直撞,最终却渐渐远去的马。在我心中,威尼斯就像英国评论家、画家威廉·赫兹里特说的那样:唯一可以击败这座水上之城的,就是一座建在空中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