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之困:只要能發(fā)論文,會不會講課都行?
破“四唯”可謂抓住了牛鼻子,但還需“破立并舉”,才能徹底解放高校青年教師的生產(chǎn)力
漫畫:曹一
前不久,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青年長江學者梁瑩涉學術不端、教學敷衍等問題,經(jīng)媒體報道后引發(fā)輿論熱議。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diào)查了解到,近年來多起抄襲、撤稿乃至師德淪喪的事件,背后都有典型的“四唯”問題。在相關討論中,不少青年教師說出了自己關于學術與科研的困惑:不刷論文指標,收入降低、考核難以應付;不認真上課,會招致學生吐槽、舉報;兼顧論文數(shù)量與課堂質(zhì)量,在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下幾乎是奢望……
近期,多部委啟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四唯”)專項行動。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唯有破立并舉,才能讓高校評價體系回歸正途,回歸教育本質(zhì)。
當代“青椒”分三派,派派撓頭派派愁
剛留校任教的游泳教師,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兩篇C刊論文的教研任務;受到學生歡迎、認真教學的老師,往往是以犧牲職稱晉升為代價的
記者采訪了從985、211高校到民辦三本的數(shù)十位高校青年教師,既有剛剛?cè)肼毜摹澳矍嘟贰?也有剛剛評上副教授、教授的學術新星。總結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類:
第一大派——論文派,致力于用論文鋪平自己的晉級路。
武漢某211高校體育學院27歲的教師田耘(化名)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作為剛留校任教的一名“嫩青椒”,他教的是游泳與人體運動健康課程,但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兩篇C刊(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的教研任務。
“年終就要考評,我天天愁得頭發(fā)都要抓掉了。”田耘說,以自己學術水平、相關資源,根本無法完成一年兩篇C刊論文的任務,“但真的沒其他辦法,評職稱必須得靠論文證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發(fā)不出C刊就沒有未來?!?/p>
河海大學一位剛剛?cè)肼毜摹昂w”告訴記者,他入校時和學校簽了協(xié)議合同,必須在入校6年內(nèi)申請到國家青年基金課題,并且評估中要得到“優(yōu)秀”才能留下來繼續(xù)參評職稱,否則這幾年就等于白干?!皣仪嗄昊鹫n題其實很難申請到。青年教師沒什么資源,你想搞創(chuàng)新,搞一個國外前沿的東西,他說你沒有前期成果;搞國內(nèi)選題,又很容易同質(zhì)化,評審獲得‘優(yōu)秀’就會相當難。”
南京理工大學的一名“海歸”副教授表示,大家有種共識——在國內(nèi)一年沒發(fā)論文等于一年啥都沒干?!靶陆處?年或者6年非升(晉升職稱)即走的壓力很大,大家都是有點東西趕緊寫了發(fā)掉,哪怕沒有實質(zhì)進展,也只能硬寫。”他無奈地說。
隨著學校對青年教師科研指標越定越高,記者采訪的多數(shù)“青椒”都表示自己只能努力朝“論文派”方向發(fā)展,即使當下很難完成要求,也只能“一邊抓著頭發(fā),一邊硬著頭皮去碼字?!?/p>
第二派——“既要又要”兼顧派,努力在科研重壓下平衡論文數(shù)量與課堂質(zhì)量。
南京一所民辦三本學校的教師馬康(化名)說,民辦高校與公辦的985、211相比科研壓力要小得多。所以,他能花更多心思在課堂上,有更多精力備課,也能多想一些新鮮的教學方式。
“能做到這樣完全是因為學校對發(fā)論文沒有負向考核?!瘪R康說,不僅如此,發(fā)了C刊論文后學校會給予數(shù)額不等的獎金,甚至能報銷版面費。
而在公辦的985、211高校,不僅對刊物發(fā)表的要求更高,并且普遍存在負向考核。這意味著,如果未能完成指標,考評、獎金都會受“牽連”。
蘇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陳強(化名)表示,將論文作為大學對教師職稱評定的標準之一,本意是要鞭策教師積極奮進多做科研,但隨著大學越來越機械地追求“科研GDP”,論文這個評價指標發(fā)生異化,反而成了滯緩科研和教學探索的障礙。
南京大學一位名叫張云開(化名)的同學反映,梁瑩就曾表達出對教學的不屑,“我已經(jīng)混到頭了(評上教授了),沒什么好怕的了。”多位青年教師反映,身邊的同事評上教授職稱后多年不寫一篇論文的情況并不鮮見。
在中國,學術評價依靠SCI,然而很多國外學者對SCI并不認可。上海某大學商學院教授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大部分高校關注高水平論文、國家基金等,老師在高壓下只能有所取舍。他在今年上半年評上教授,終于可以松口氣下企業(yè)調(diào)研做一些產(chǎn)學研轉(zhuǎn)化等一直想做的事了。
第三派——教學派,頂著壓力操心學生。
江蘇某高校的一名30歲的青年教師王飛(化名)表示,當時進入校園時也是抱著教書育人的理想,可終究扭不過現(xiàn)實。“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一旦操心班里的學生,真的就很難再顧及科研?!?/p>
王飛說,他入校時就和學校簽了合同,6年時間內(nèi)必須完成科研指標,論文發(fā)不出來就得出局。一邊是自己教書育人的理想,一邊則是跟自己能否保住飯碗直接相關的指標與要求。“在這樣的評價體系里,作為同事的老師是缺席的,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也是缺席的。很多受到學生歡迎、認真教學的老師,往往是以犧牲職稱晉升為代價的?!?/p>
培養(yǎng)自己挺認真,培養(yǎng)學生太馬虎?
“說句不好聽的,上課過程中要是突然停電,有些年輕老師恐怕連課都沒法上,因為他只會讀PPT”
梁瑩事件雖尚未塵埃落定,但其折射的“高等教育存在重科研輕教學”問題,值得繼續(xù)討論。
韓愈的《師說》曰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彼^老師,就是傳授道理,教授學識,解決疑惑的人。老師的職責與“教”“授”“答”有關,但放眼當下,高?!皫熣摺眳s出現(xiàn)了另一副面孔。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采訪國內(nèi)多所高校的學生梳理后發(fā)現(xiàn),不重視教學的老師在課堂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堂堂課都是“注水豬肉”。杭州一大學的畢業(yè)生朱珠(化名),回憶大學期間選修的一門電視劇賞析類課程時說,一學期老師放了好幾部國內(nèi)外影視劇作品,但都是只賞不析,最后交一篇論文了事。泰州學院一位學生則告訴記者,他們的鋼琴專業(yè)課老師遲到是家常便飯,40分鐘的課幾乎要遲到半小時。
——“翻轉(zhuǎn)課堂”,美其名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上海某大學學生李延(化名)在校期間上過一門課,一學期一共18節(jié),老師將班上32人分為16組,每組負責一堂課的內(nèi)容;一頭一尾兩次課,一次由老師解釋這門課的上法,一次則為期末考試。該課程老師從不點評,學生上完課,老師拎包就走。
——借課堂之便行利己之事。南京某大學畢業(yè)生章韻(化名)告訴記者,曾有老師將自己的課題項目化為學生的課堂作業(yè)來寫,完成后整理一下就當作自己的項目成果?!袄蠋煏f這個作業(yè)和課堂有多么多么大的關聯(lián),實際上我們沒有從中得到學術訓練,知識、方法、技能上都沒有提升?!?/p>
揚州大學一位副教授說,20多年前自己剛當老師,學校會每周三組織一次教研活動,大家商討課程內(nèi)容,集體備課?!叭缃襁@種活動早就沒有了。說句不好聽的,上課過程中要是突然停電,有些年輕老師恐怕連課都沒法上,因為他只會讀PPT?!?/p>
如今,“PPT老師”在高校確實不少見。南京某大學學生張幼之(化名)保送讀研后,研究生期間上的一門課與本科期間課名相同,只多加“研究”二字。不僅如此,同一位授課老師用著同一份PPT,3年過去連數(shù)字都沒有更新。
有網(wǎng)友總結,下課比誰走得都慢的是高中老師,下課比誰跑得都快的是大學老師。一定程度上,正是有了部分專心培養(yǎng)自己、敷衍學生的老師,也才有了一些吊兒郎當?shù)膶W生。
“好多大學老師行蹤都是謎?!睅煼秾I(yè)學生徐靜好(化名)正處在完成畢業(yè)論文的階段,她說部分老師在學生論文上有“三不”:不催、不幫、找不到?!昂貌蝗菀住ァ嚼蠋熑肆?就簡單說兩句:你這題目太大了。我自己知道題目大,需要具體意見,才去找老師的啊?!毙祆o好說,特別期望能有更多對學生負責的老師。
評價體系重論文,制度導致輕教學
高校對大學教師的教學評價指標定得很弱,幾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科研的指標卻定得很高
是什么讓“上課還是寫論文”成為兩難?記者采訪了解到,一方面“學術GDP”壓力層層傳導,學校獎懲手段花樣百出;另一方面,學制設計偏教學與教師考核重研究存在沖突,導致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成風。
一是評價體系的功利。
“大到一個學校能獲得多少財政投入,一個學院在各個層面能得到多少支持,小到一個學者能不能評上職稱、獲得多少科研經(jīng)費,都與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影響因子相關,身在其中很難不被裹挾?!蹦暇┐髮W的一位副教授舉例說,填寫教育部的學科評估表,不是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無法錄入;不是青年長江人才計劃,無法錄入;不是教育部這個獎那個獎,不算成果……
所以,當類似梁瑩這樣的“一個人就能刷掉半個系的學術指標”的人出現(xiàn),即便她的論文比較水,也不妨礙被計入學術成果。對此,校方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褚鎣說,大部分的高校以“帽子”為引進人才條件的依據(jù),并以大額的資金以及配套的資源獎勵來激勵學者發(fā)論文,根源在于考核指揮棒?!暗宋膶W科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接力過程。老一代積累了一批成果,新一代在老一代的基礎上通過刻苦研究取得新的成就。主管部門注重推動老中青的代際接力,將資源相對平均地分布在各個年齡層次的學者身上,而不是將大量資源集中在頭部?!?/p>
華東交通大學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一位副教授說,與人文社科類專業(yè)不同的是,理工科需要做產(chǎn)學研對接的工作。即便如此,學校對老師的考核仍然能夠看出孰輕孰重?!拔易约河幸粋€項目,完成技術轉(zhuǎn)移給學校掙了300萬,拿了一個國家青年基金30多萬,學校獎勵哪個?后者?!?/p>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diào)查了解到,一些學校也為學生保研制定了論文加分政策。一些學習成績并不是最好的學生,卻能通過發(fā)論文來提高總分排名,獲得保研的資格。例如,一些學科成績很差的學生,到了年底突然冒出來好幾篇論文,加了很多分,從班里十幾名一下子到前三。但那些所謂論文,內(nèi)容是上網(wǎng)買的,發(fā)表是交了版面費的,學校對此并不認真審核。
二是制度導致的輕慢教學。
“除個體師德問題之外,高校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和學制設計是導致整體輕慢教學的根源?!币晃桓咝Vv師說,高校對大學教師的教學評價指標定得很弱,幾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但科研指標定得很高,科研項目的級別、數(shù)量,論文發(fā)表的數(shù)量、刊物級別都要求得很高。高校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國家對學校的要求就是如此。
還有所謂“非升即走”的制度。該制度源于美國,上世紀90年代由清華大學率先引入,目的在于通過剛性的制度設計鼓勵競爭。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規(guī)定期限內(nèi)拿不出相應的科研成果即須離職。某高校甚至規(guī)定,青年講師幾年內(nèi)不準上課、專心科研,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動離職。
不少青年教師吐槽,幾乎將全部精力花在科研上后,因科研達標升上副教授,就一定能熟練地授課嗎?“研而優(yōu)則教”的邏輯何其怪哉!尤其是文理有別,人文社科領域?qū)W者科研成果的井噴期,至少都在40歲以后,迫使他們在剛畢業(yè)時就大量發(fā)文出書,不啻為透支未來。
“中國大學教師重科研輕教學不是現(xiàn)象,而是現(xiàn)象級!”南京某985高校的團委書記嚴斌(化名)說,我國高校雖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部分名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序列,但學制設計仍處于“教學型”而非“研究型”大學。在這些學校,課時設計太滿,高校教師科研和教學研討時間被大量擠占。但客觀上,高水平大學教職又要求教師擁有前沿的視野,高水平的研究能力。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整體性的輕慢教學。
三是人事制度的懶惰。
多位教師提出,“四唯”問題的實質(zhì)在于人事上的懶惰癥,了解一名老師不應該只停留在表格上、框框里,不應該因為“老鼠”短時間內(nèi)比“馬”跑得快、反應敏捷,就選擇“老鼠”,不應該醫(yī)生救人一命不如文章一篇,這就簡直是本末倒置的制度笑話了。
“什么都推給評價標準是推諉。問題不只是標準問題,而在于人事安排和執(zhí)行者,有沒有伯樂之心和伯樂之能?難道真的就調(diào)查不清楚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沈華清說。
堅持“四個回歸”,以新標準破“四唯”
一些“青椒”認為,問題的實質(zhì)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標準是否是真學問、真權威、真創(chuàng)新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校精神所在,實在老師。
必須看到,即便在當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現(xiàn)象廣泛存在的大環(huán)境下,仍有退休返聘授課,因家中老母親過世不得不中斷課程,事后給大家鞠躬道歉的老師;有收到得意門生婚禮邀請,卻因兩天后有課要認真準備而放棄出席的老師;也有對跨院系旁聽的學生都能認真征詢意見,及時回復郵件的老師……這些,恐怕才是中國高校大師精神的靈魂所在。
“必須堅持把‘四個回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基本遵循?!苯逃扛叩冉逃舅鹃L吳巖近日在2018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強調(diào),一是回歸常識,學生要刻苦學習,高校必須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干的實干家。二是回歸本分,教師要潛心教書育人,老師是第一身份、教書是第一工作、上課是第一責任,政治素質(zhì)過硬、業(yè)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術嫻熟。三是回歸初心,高等學校要傾心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用知識體系教、用價值體系育、用創(chuàng)新體系做。四是回歸夢想,高等教育要傾力實現(xiàn)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做強,而是把國家做強,回歸夢想要落實到建設一流本科、做強一流專業(yè)、培養(yǎng)一流人才。
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這次行動的清理方向有三,其中包括“對部門和單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規(guī)定進行修改;對本部門和單位牽頭執(zhí)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中涉及‘四唯’的規(guī)定,提出修改建議”;“對各類考核評價條件和指標中涉及‘四唯’的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具體表現(xiàn)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手冊、評審細則等”。
采訪中許多“青椒”認為,中央進行“反四唯”的專項整治行動勢在必行,但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替代、完善現(xiàn)有的科研評價體系也很重要。
一些“青椒”認為,問題的實質(zhì)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標準是否是真學問、真權威、真創(chuàng)新。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城市經(jīng)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業(yè)進說,按照理想狀態(tài),文科學術評價本應是結合科學的量化標準和學術同行評價而產(chǎn)生,但現(xiàn)實中往往是不懂行的行政人員主導,導致好制度難落地,最終還是成了簡單的量化考核。強調(diào)論文本身沒有問題,但既要重視“小同行”的意見,也要輔之“大數(shù)據(jù)”的手段,準確評價一篇論文或一篇研究成果的真實影響力。
還有一些“青椒”提出,要警惕借破“四唯”虛化標準,變成特權當?shù)?、學閥當?shù)?、沒有標準的改革。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彭峰反映,中央提出破“四唯”之前,在替代方案都還沒有的情況下,有的單位已經(jīng)開始打著改革的名義降低標準、虛化標準。許多青年教師擔憂地說,硬性標準雖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如果依賴同行打分,科研之外可能還需要和領導、行業(yè)權威搞好關系,更加助長關系、圈子、權力對學術的滲透。
采訪中很多人呼吁破立并舉,一些高校已經(jīng)在積極探索。據(jù)了解,南京大學已經(jīng)出臺了《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分類評價方案》,提出將成果評價范圍擴大至:學術論文、學術專著、文獻整理、決策咨詢報告、學術譯著、優(yōu)秀案例創(chuàng)作、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等。其中后四類成果在成果認定和績效評價時,參照標準折合計算為論文績效,相應評價結果在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中給予同等認定。(記者蔣芳、眭黎曦、邱冰清)
-
南京大學:已成立調(diào)查組核實教師梁某涉嫌學術不端等師德問題
2018-10-24 21:21:35
-
“向?qū)W術造假說不”:維護科研誠信、打擊學術不端在行動
近年來接連曝光的科研不端行為,尤其是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余篇論文的事件,給我國國際學術聲譽帶來不良影響。調(diào)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背后,充斥著一條隱秘的論文交易“產(chǎn)業(yè)鏈”。2018-07-25 11:34:53
-
學術不端為何難處理? 制度銜接方面仍存在盲點
不久前,因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一次性撤銷旗下雜志《腫瘤生物學》從2012年至2016年發(fā)表的來自中國的107篇文章。據(jù)統(tǒng)計,這些論文涉及77家單位,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中日友好醫(y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yī)療機構。撤稿事件既反映了以論文為導向的評價體系的弊端,更暴露了我國科研誠信文化的長期闕如。2017-05-02 07:01:41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