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點號兵:在胡楊不能生長的戈壁灘守護“通天大道”
2019-02-16 07:59:54 來源: 解放軍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有一條特殊的鐵路,全長近300公里,沿途共有36個點號。它猶如一條輸送養(yǎng)料的生命臍帶,擔負著向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運輸各類物資的保障任務,被譽為大漠中的“通天大道”。

  點號兵就是為守護這條鐵路而存在。長年累月,他們與風沙做伴,為祖國的航天生命線保駕護航。正是有了他們的守護,各種運載火箭、衛(wèi)星和保障物資才能安全順利抵達發(fā)射中心。點號兵視航天事業(yè)如生命,在胡楊不能生長的戈壁灘上,他們如一棵棵“駱駝刺”,深深扎根,奉獻青春。

點號兵守護著大漠中的“通天大道”。 亓 創(chuàng)攝

  年是銘刻在每位中國人心底最溫馨的符號,它意味著團圓。“回家過年”,簡單的四個字,承載著人們和家人團聚的心愿。然而,在萬家團圓的新春佳節(jié),有一群人舍小家為大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辛勤地忙碌著。對于他們來說,年意味著割舍和奉獻。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有一條特殊的鐵路,全長近300公里,沿途共有36個點號。它猶如一條輸送養(yǎng)料的生命臍帶,擔負著向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運輸各類物資的保障任務,被譽為大漠中的“通天大道”。

  點號兵就是為守護這條鐵路而存在。長年累月,他們與風沙做伴,為祖國的航天生命線保駕護航。正是有了他們的守護,各種運載火箭、衛(wèi)星和保障物資才能安全順利抵達發(fā)射中心。點號兵視航天事業(yè)如生命,在胡楊不能生長的戈壁灘上,他們如一棵棵“駱駝刺”,深深扎根,奉獻青春。

  我驕傲自豪,我是“通天大道”的守護神

  點號兵,為守護通天大道而存在。對這份職業(yè),一首點號兵最熟悉的歌曲《鐵路軍人火車兵》做了最好的詮釋——

  “我守衛(wèi)著一條無名鐵路,從春到夏,我陪伴著一趟神秘列車,從秋到冬。我驕傲,我自豪,我是那‘通天大道’的守護神……”這是點號兵入伍時必學的歌曲。守護這條“通天大道”,是他們引以為豪的神圣使命。

  入伍14年的四級軍士長鄭鵬印象頗深。去年12月29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及遠征三號上面級,成功將6顆云海二號衛(wèi)星和搭載發(fā)射的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任務,標志著我國首次成為全球年度航天發(fā)射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

  “很興奮,很自豪!”自入伍以來,鄭鵬記不清這是發(fā)射中心完成的多少次發(fā)射任務,但他堅信:在這里再干14年,也值得。

  鐵路線一頭連的是發(fā)射中心,另一頭連著的是航天夢。對于航天夢,點號兵有著特殊的情懷,這份情懷很大程度源于這條鐵路的厚重歷史——

  1958年,毛主席親自簽發(fā)了在戈壁大漠上組建我國第一個導彈衛(wèi)星發(fā)射試驗基地的文件。由于發(fā)射場特殊的荒漠環(huán)境,方圓百里沒有人煙,要想將各種物資運送到基地,必須修鐵路。經過多方研究,最后決定在茫茫戈壁灘上鋪設鐵軌。6300名鐵道兵歷時500多天,以犧牲120名官兵的代價,鋪就了這條鮮為人知的專用鐵路,打造了通往共和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的大動脈。

  橫漠筑長城,甲子卷戎旌。如今,這條承載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建設臍帶線”“便民運輸大動脈”“航天產品通天路”等諸多美譽的鐵路,在戈壁灘上已運行了半個多世紀。一群群鮮為人知的點號兵,為保障鐵路的運輸安全,堅守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

  面對這條通往發(fā)射中心的鐵路,點號兵有什么樣的情懷?在中士張棟身上或許可以找到答案?!?0后”張棟每天在茫茫戈壁巡道超過6個小時。就是在這樣一個崗位上,他一干就是8年。記者問他:“每天一個人在荒漠中走20公里,干護路的工作,是否感到孤獨寂寞?”他的回答讓人動容:“孤獨寂寞是點號兵避不開的話題。但選擇這份職業(yè),就意味著不同尋常人,為了實現(xiàn)中國人的飛天夢,一切付出與奉獻都是值得的?!?/p>

  “守著寂寞談信仰,遠離歡樂不言愁;拋灑青春不吝嗇,豪飲孤獨當美酒?!痹谏鲜坎荠i看來,中國航天事業(yè)離不開這條鐵路,他們守護的不只是眼前一條鐵路,更是中華民族的飛天夢。

  青春不只是眼前的美景,還有家國與邊關

  從巴丹吉林沙漠上空俯瞰,在蜿蜒的鐵路沿線上,幾棟小房子和一片樹林圍在一起,便組成了點號。點號是一個特殊的建制,平均每10公里一個點號,每個點號駐扎的官兵多則10多個人,少則幾個人。

  沒去過沙漠的人,腦海里或許會浮現(xiàn)“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景。走近點號兵,你才發(fā)現(xiàn),沙漠的那頭還是沙漠,除了鐵路唯有與風沙為伴。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里無人煙,風吹石頭跑。”這是點號兵工作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點號兵首先面臨的是身體的考驗。戈壁灘上風沙大,直到今天,當?shù)剡€流傳著“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說法。加之沒有植被遮擋,風力常常達到6-7級,而沙漠晝夜溫差大的特點,讓一年四季溫差超過70℃。

  或許你很難想象,在“復興號”高鐵已經實現(xiàn)自動駕駛、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年代,在高科技、人工智能早已滲透到生活點滴的時代,點號兵依舊采用的是人工徒手作業(yè)。由于鐵路沿線自然環(huán)境的特殊性,近300公里的鐵路全部裸露在茫茫沙漠。為保障列車安全平穩(wěn)行駛,大到軌枕,小到一顆螺絲扣件都必須細致檢修。

  清理軌道積沙是最常見的任務。戈壁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晴空萬里,下一刻便沙塵肆虐。風沙大的時候,能見度不足2米,打得人臉頰生疼,眼睛睜不開,雙腿站不穩(wěn)。

  對上士周傳生來說,這些場景早已司空見慣。老周還是新兵的時候,班長就告訴他,如果鐵軌被沙子掩埋沒有及時清理,不僅會造成列車延誤,還可能導致列車脫軌或翻車。清沙的時候,風并不是很大,等大家忙完坐下來休息的時候,突然一陣狂風掠過,一切工作又要從頭再來。

  相比清沙工作,撥道既是一項技術活又是一項體力活。時間久了,每個人手上都長滿了一層厚厚的老繭。作為162點號的負責人,入伍14年的四級軍士長程斌斌對此感受最深。程斌斌所在的162點號主要負責前后各4公里的鐵路維護。這8公里的整修,往往讓程斌斌和他的團隊忙活一年的時間。這段鐵路常年被風吹雪壓鹽堿腐蝕,線路經常出現(xiàn)故障,內地10年修整一次的線路,這里1年就要整修一次。

  8公里聽起來并不漫長,但鋼軌上所有的螺絲、扣件、軌枕等配件加起來有幾十萬個,每一個都需要鎖緊或替換,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巡道工是一個單獨上崗的工種。一人一鍬一背包,對于這些十八九歲的年輕戰(zhàn)士來說,最大的考驗就是寂寞,沒人說話,沒人同行,留給茫茫戈壁的只有孤單的背影。

  有人問:“堅守在這樣的崗位到底值不值?”在上士李少鵬看來,每當列車安全駛過,心中的苦與累、寂寞與孤獨,很快化作欣慰與喜悅。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需要你報答我,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2017年,點號兵孫庚達參加《誰是戰(zhàn)士之星》節(jié)目,演唱《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曲時,不少官兵眼中泛起了淚花,歌詞是官兵內心的真實寫照:“青春不只是眼前的美景,還有家國與邊關,在偉大的事業(yè)里,我愿把青春融進祖國的大漠。”

  只有荒涼的戈壁,沒有荒涼的人生

  回想起多年前下連隊時的場景,“川娃子”點號兵范棵至今記憶猶新——

  坐汽車、乘火車,一路來到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點號下車。望著戈壁灘上那座孤獨的營房,范棵差點哭了出來——盡管他在來之前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但沒想到環(huán)境比自己想象的還要艱苦。

  相比范棵的經歷,61點號的戰(zhàn)士王共磊似乎更加尷尬——他所在的點位至今處于“無水區(qū)”。多年前,部隊就嘗試在鐵路沿線打井,其他點號相繼出了水,可在這里怎么也打不出水。打井隊隊長不服氣地說:“打不出水,工錢不要了?!苯Y果還是屢試屢敗。離開時,隊長流著淚說:“對不住啊,兄弟們!這里簡直不是人能待的地方?!?/p>

  然而,這么一個連胡楊都無法生長的地方,一代代官兵像一棵棵頑強的駱駝刺,扎根戈壁盡忠職守。在這里待得時間長了,下士王共磊有這樣的感受,戈壁灘上有兩種景色:一種是每天太陽升起時的萬丈霞光,他每天都能見到;另一種是火箭發(fā)射時的“高光時刻”,他也只在電視上看到過。

  按理說,點號兵是離發(fā)射中心最近的一群人,但很多人從未看到火箭發(fā)射的現(xiàn)場景象。這個問題困擾過不少人,235點號的下士馬文科就是其中一個。入伍時,他聽說單位離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很近,興奮了好一陣。到了點號才發(fā)現(xiàn),每天工作內容幾乎一成不變,不是掄鎬就是揮鐵鍬,枯燥又單調,馬文科一度有些心灰意冷。

  一次偶然機會,馬文科來到東風航天城的歷史紀念館,看到一張張歷史照片,他的內心深受震撼?!疤鞖庠倮?,凍不了我們的熱心;花崗石再硬,硬不過我們的雙手?!碑斈杲ㄨF路,老一輩鐵道兵克服惡劣的氣候條件,住車皮帳篷,吃沙棗駱駝刺,即便困難重重,人員平均出勤率98.3%。

  “只有荒涼的戈壁,沒有荒涼的人生?!瘪R文科在老一輩鐵道兵的精神鼓舞下找到了答案。戈壁灘的荒涼由大自然決定,但人生可以靠自己去經營。想到為偉大的航天事業(yè),貢獻出自己的一點力量,馬文科更加堅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算是一棵不起眼的“駱駝刺”,也會等來春天。

  信念源于價值的認同,當你認同便會義無反顧。點號兵這種淳樸和執(zhí)著的信念,給曾經在這里代職的軍校教員解曉靜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代職一年多的時間里,這位教員走遍了沿線的每一個點號,在業(yè)余時間她和大家共同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曲《小小點號兵》,至今被官兵們廣為傳唱。

  “一顆道釘,一個站位,一名點號兵。一個小點,一座堡壘,一片綠軍營,扎根戈壁,戰(zhàn)風斗沙,只為航天情……”茫茫大漠,一些不起眼的東西,都被戰(zhàn)士們撿回來擺成各種各樣的圖案,用沙棗核組成的“使命”二字,用廢棄的玻璃瓶組成五角星,用小石子堆成的“家”,這一切都是源于點號兵對祖國的熱愛、對家人的思念。

  如今,官兵生活有了很大變化,即便是處于“無水區(qū)”和信號盲區(qū)的61點號,也裝上了電熱水器和WiFi。令人欣慰的是,官兵們種植的100多棵樹木也長出了茂密的枝葉。

  這些樹就像一位位追夢的點號兵,默默無聞、樸實頑強,將青春之根、理想之根、奮斗之根深扎戈壁,支撐著航天夢在“大動脈”上開花結果。(廖國全 鄭偉杰 韓阜業(yè))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點號兵:在胡楊不能生長的戈壁灘守護“通天大道”-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412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