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重慶7月18日電(薛筆犁)重慶東南部的武陵山脈,巍峨峻峭,層巒疊嶂。云遮霧繞的群峰之間,深藏著重慶唯一建立省級蘇維埃政權的地方:南腰界。
這是7月17日無人機拍攝的重慶市酉陽縣南腰界鎮(zhèn)。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八十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第六軍團在這里播撒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熱種子,南腰界軍民共同譜寫了一段輝煌而悲壯的傳奇故事。如今,記者懷著敬仰之情再次踏上這片紅色熱土,重溫紅軍當年在此留下的紅色印記。
1934年6月,賀龍、關向應等率領紅三軍正式入駐南腰界,隨后在南腰界正式建立區(qū)蘇維埃政權。同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與紅三軍共8000余人在南腰界勝利會師,中央電令紅三軍恢復為紅二軍團,挺進湘西,有力策應和支援了紅軍長征。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司令部舊址。新華社記者 吳壯 攝
當年紅三軍駐扎于此的歲月里,紅軍與南腰界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紅軍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同生死共患難的故事灑滿這片土地,令尋訪記者十分感動。
酉陽縣紅色景區(qū)管委會主任白明躍深情講述,當年紅三軍和當?shù)仡B匪冉瑞廷戰(zhàn)斗,冉瑞廷的兒子冉崇侯把村民挾持進祠堂做人質,紅軍不好強攻,只能圍困,最終迫使冉崇侯放出村民。紅軍乘勢派出突擊隊員,攻進冉家祠堂,最終消滅了全部悍匪。
紅三軍大壩場戰(zhàn)斗遺址。新華社記者 吳壯 攝
如今,群山清秀,稻田芬芳,大壩場祠堂一片安寧,但當年紅軍的腳步聲似乎還在耳邊回響,那段崢嶸歲月依舊歷歷在目。
第三軍司令部舊址的管理員告訴記者,當年紅軍駐扎在山上,水不夠用,紅軍就把原先的井進行擴大翻修。為了紀念紅軍曾在南腰界為人民戰(zhàn)斗,讓南腰界的老百姓翻了身,后來當?shù)乩习傩站蛯⑦@口井取名為“紅軍井”。
“這井水可香甜了,我們都喝這口井的水!”當?shù)氐囊晃淮迕裾f道。如今,“紅軍井”里的水依舊清澈甘甜,潺潺流水滋養(yǎng)著這方紅色土地上的兒女。
在紅軍井洗衣的當?shù)匕傩?。新華社記者 吳壯 攝
紅軍長征,民心所向。南腰界百姓對紅軍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
當年紅軍轉移后,南腰界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收藏保護了一大批革命文物。為了把紅軍書寫的標語和紀念品保存下來,南腰界人民用加鹽巴的石灰水填寫了標語,然后用黃泥巴、草木灰和鍋煙灰進行涂抹,使《共產黨十大政綱》等標語得以保存。今天的紅軍街上,當年的宣傳標語依然清晰完整。
正是有了百姓的愛護,如今的南腰界仍然完好保存著56處紅軍戰(zhàn)斗的遺址遺跡,除了紅三軍司令部舊址,這里還保存了紅軍大學、紅軍醫(yī)院、紅軍街等舊址。
南腰界的紅軍街遺址。新華社記者 吳壯 攝
歷經(jīng)八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紅軍生活和戰(zhàn)斗的足跡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得以保存,浸透過先烈們流下的熱血,激勵著后輩們不斷砥礪前行。
時值盛夏,走在南腰界這片熱土上,記者的心情也如烈日般激動火熱。南腰界,原本只是策應紅軍長征的一小股力量,卻成為了這場遠大征程中見證軍民魚水情深的生動典范。
一方熱土、一片深情、一份延續(xù)永久的傳承。
縱然八十多年過去了,紅軍井里的水依然甘甜可口,紅軍街上的標語仍舊清晰可辨。飲水思源,不忘初心,昔日紅軍不怕犧牲的無畏精神、軍民魚水的深厚情誼在這巴山渝水間不斷流傳,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