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題:一條紅線,三十而立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小麥歸倉過端午,又趕上全國土地日“三十而立”。我們重溫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的道理,領會土生五谷、藏糧于地的真諦,再合適不過。
耕耘依季節(jié),農事講時序。6月25日是我國第一部土地管理法頒布的日子,“土地日”是國務院確定的第一個全國紀念宣傳日。自第一個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土地與國情”開始,從土地與改革、土地與經濟、土地與市場、土地與法制、土地與發(fā)展、土地與國家、土地與未來,到土地與轉變發(fā)展方式、土地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等,30個主題幾乎涵蓋當代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部重大主題,而“保護耕地”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始終。
從第一個全國土地日算起,關系10多億人吃飯大事的這條紅線,跨越六個五年規(guī)劃,歷次修改法律,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一直都是首要目標。1998年修法明確省級政府保護耕地責任及耕地占補平衡等制度,也為城市建設用地規(guī)模設了限;最近一次2019年修法,“基本農田”上升為“永久基本農田”,體現(xiàn)了把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永久化的苦心。
就像一座巍巍大堤,耕地紅線也經歷了風吹雨打。從20世紀末開發(fā)區(qū)熱到幾輪房地產熱,從“賣地生財”到城市“攤大餅”,經歷幾次經濟周期,“耕地紅線不能碰”“土地閘門不能開”“地根不能松”理念深入人心。面對地方上一次次“圈地沖動”,中央三令五申,打響一次又一次紅線保衛(wèi)戰(zhàn)。從整治以租代征“百日行動”,到治理“大棚房”;從實施幾次土地大調查到催生國家土地督察制度,對亂圈地、濫用地、占耕地,中央不允許,群眾不答應。耕地紅線成為我國法律制度建設、國情教育的重要內容。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不論人的食物構成如何變化、進化,始終離不開糧食,而糧食離不開耕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這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永續(xù)發(fā)展的生命線。耕地紅線是緊箍咒,也是發(fā)動機,要以節(jié)約集約用地倒逼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每一粒米的背后都是耕地,每一片垃圾都可能污染耕地,節(jié)約集約資源與嚴守耕地紅線相輔相成,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捍衛(wèi)自己飯碗的耕地紅線守衛(wèi)者。
-
大數(shù)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